高三可以说是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之一,而语文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不让语文拖后腿,我们需要合适的复习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以下是总结出的高三语文复习方法要有好的习惯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习惯出能力”,.........
2022-04-02 2060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
小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裁,好的小说通常会让读者陷入情节当中无法自拔,那怎样解答高考语文小说类的题型呢,小编整理了相关的答题技巧,赶紧来看一下吧!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1)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卒章显志。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中间来说,可以插叙;可以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2)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理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有时在关注小说的题目也可以是线索。
(3)情节的叙述角度:要关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两者相比较,第一人称叙述(“我”)使小说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
(4)情节概括题的问答模式
①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②分点概括情节式
一般根据小说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概括
(5)小说中某一重要情节(细节)有以下作用
①主题。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形象。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情节。照应前文某个情节或标题、为后文某个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卒章显志等等。
④另外还可以为下文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
(6)小说的叙事手法的作用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倒叙:倒叙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③插叙:插叙使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补充介绍与文章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或交代事情的来由或原因,或使人物现象更丰满;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旨。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
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一般小说中人物形象都可以很明了的从文字叙述中得知,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会不会从人物的一个外在形象以及联系人物背景,所发生的事情去感悟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心境,这是从各个方面来展现的,并非一种片面的答题仪式,因此考生千万不能大意,不能忽略。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品质?
做题前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并划
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3)分析故事情节,判断人物形象。
(4)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表现(正面描写)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细节);⑤抓心理。即主要是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描写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等
(5)注重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要做好高中语文阅读,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更多内容,百度(www.baidu.com)一下,你懂的。
相关文章
高三可以说是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之一,而语文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不让语文拖后腿,我们需要合适的复习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以下是总结出的高三语文复习方法要有好的习惯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习惯出能力”,.........
2022-04-02 2060
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出自《老子》八十章。安居乐业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编为大家详细讲一讲。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居乐业,意思是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联合式结构;含褒义;主要用作谓语、定语。例句1.只有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2.........
2022-04-02 2030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指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意思这句话出自《诗经》“采葛”,原文是“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古人表达感情的方法都是非常含蓄的,表面意思就是一天没有见到你,就好像是隔了三个秋天一样,.........
2022-04-02 1448
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唐朝有两位,是柳宗元和韩愈。唐宋八大家个人简介一、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代.........
2022-04-02 1612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1、纪念屈原;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当天会划龙舟、包粽子等。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
2022-04-02 1133